數位時代/詹宏志:台灣還有再做100家網路上市公司機會
網路是全球的,但服務是本地的,本地的力量來自對於地區獨特需求的了解,因此詹宏 志認為還有許多服務的戰爭還沒開打,而既有服務則等待更多的模式創新。他笑說他是專注在PChome Online的經營,沒有其他時間、力氣了,但他認為台灣還能有100家網路上市公司的機會。
在台灣我看到還有許多可以發展的空間,這個生意還沒開始,那個投資也還來得及。本地的力量、活躍的商業環境、優秀的工程師文化,台灣還能做一百家 可以上市的網路公司。 以搜尋引擎來說,台灣市場看起來是兩個國際公司的競爭,但我觀察其他國家情形,會說台灣本地的競爭者還沒出來,這個仗根本還沒打!例如Google和雅虎 都存在中國和韓國市場,但第一名分別是百度、Naver,原因是一定有一種本地的服務,是國際公司做不到的,它們沒有力氣去專注每一個地區獨特的需求,並 且進行了解。
所謂本地的服務,並不是指特定哪一種,而是即使「細節」都需要本地觀點,例如本地人想到一個事情,想的是什麼?對這件事情,哪些資訊最感到急迫? 對韓國來說,Naver推出網友自行編輯內容的服務(編按:Knowledge In知識問答,如同雅虎奇摩的「知識+」),為何Google不跟進?因為美國沒有必要,英文資料成熟的有很多,「搜尋比製造內容更合理」,如何把最好內 容找出來最為重要。
但對於其他語言,很有可能某些領域連個像樣的內容都沒有,所以維護每個基礎內容的底層是重要的,Naver這個邏輯變得有道理,這個概念可能適用 於越南、泰國,可能也適合台灣。中國的中文內容雖然多得多,但品質也是個難題,找到好的、可信的內容對於這幾個國家都很重要,從這個角度看,本地服務是很 有力量的。
台灣獨到
三種電子商務模式均衡發展
至於台灣本地服務是有許多台灣特色的,特別是電子商務。全世界的電子商務有三個重要模式,分別是B2C(企業對消費者)的亞馬遜大型零售商模式、 C2C(消費者對消費者)的eBay拍賣模式,以及亞洲開創出來的B2B2C(企業對企業對消費者)之日本樂天市場開店平台模式。就我觀察,全世界就只有 台灣是三種模式都很平均地發展。在美國有亞馬遜、eBay,但沒有開店平台;在日本有樂天和Yahoo Japan的拍賣,但日本有人人都信任、人人都適用的大型網路零售商嗎?沒有。而韓國就只有拍賣了。
至於在台灣,早期電子商務有PChome Online、興奇所做的標準轉單模式,這在國際上也不多見。現在PChome Online做二十四小時保證到貨,這在全世界也不多見。網路下單、到便利商店拿東西,全世界也只有台灣有成功的例子,連日本便利商店這麼普及的地方都沒 有做出來。所以即使台灣社會投入網路產業的資源和關注不多,但點點滴滴還是有許多公司冒出來。 這當然有些原因,首先是台灣有一個長期、很紮實的資訊科技工程師文化,在網路基礎建設開發之初,如同其他軟、硬體在開發時是一樣的嚴謹。而且台灣又是一個 非常密集活躍的商業社會,所以當網路企業一點一滴摸索了解之後,台灣的商業活力就被引進來了,此時也成熟了,不論是基礎建設的宅配機制、金流等。這就是大 型零售商也行得通,開店平台也行得通的原因,因為開店平台是需要大量成熟的商業才能促成。
本地力量
跨國網路公司到台灣都會改變
即便資源不多,台灣環境依舊培育出很具體、完整、細膩的網路公司。例如ezTravel易遊網、燦星旅遊網,都比中國攜程旅行網經營電子商務成 熟,因為攜程還得在各地機場擺專櫃,線上訂票後去專櫃領,機場還不知道有沒有櫃。這個模式已失去網路的便利特性,還有電子票券的特性,當然中國有它實體的 困難,所以得用人力網絡完成。
中國第一線網站十個有八個都是story(傳奇故事),實際工作內容都不切實。並不是它們不好,而是中國社會還有太多條件沒辦法完成。所以台灣是從底層往上蓋,中國必須從屋頂往下蓋,幸虧有很大的泡沫撐得住,不會破,只要能蓋到地上那就沒事了。
但台灣沒有那個大泡沫的資源環境,反倒有本土的基礎建設,所以沒有一個跨國網路公司到台灣不會改變的。雅虎奇摩做的幾個成功服務,都是總公司沒有 做的,它是在當地長出的東西,是有獨特性的。對台灣網路的發展,我是很驕傲的!在電子商務領域可以發展出這麼多的東西,這些模式、服務沒有一個是外來的, 都是本地發展出來的。
至於其他國家為何無法三種模式平衡發展?那是因為時機。這三個模式要在其他模式還沒有完全成熟時開始,才有機會。eBay、Amazon都是一九 九五年開始,誰也不能搶走誰,現在樂天市場要進美國,就變得難了,更何況eBay、亞馬遜經過消化之後,平台之中也都隱藏了樂天模式。
所以台灣幾個模式中,開店平台最晚,也相對比較弱。日本樂天市場選擇在台灣當作跨出海外的第一站,應該也是認為開店平台在台灣最成熟,已經有一個 平台擁有超過三千家店,這是它的benchmark(基準點)。日本樂天現在有幾萬個店家,它知道多少商家是它快速成長的起點。根據我自己的經驗,三千家 是關鍵店數,前面三千家都苦不堪言。新網站除非是創新服務,像部落格、Twitter,才有機會顛覆原來的流量定義。
模式創新
右手打敗左手,終會打到別人的左手
總結來說,我認為電子商務市場還未大局底定,先前在摸索的二十四小時到貨服務破壞性力量,這個改變帶來巨大的轉移力量。傳統產業的朋友問我,這樣 做有意義嗎?不過是把左手賺的錢換到右手拿,是新服務吞噬舊服務。我的看法不一樣,我不在乎我的右手打到左手,打敗了左手,終會打敗和左手相同的模式。所 以右手打完左手,終會打到別人的左手,新模式證明優於舊模式。
但二十四小時到貨只是一個服務的概念,電子商務中可以滿足消費者的服務還很多,包括支付方法、生活型態、買賣取得等,這其中變化太多了,每一個行 動出現都有可能改寫現況。 任何網站的經營,不管是電子商務或是其他領域,都還是回到競爭眼球的邏輯。曾經有房仲業者問我,為何台灣做不出像中國那樣的搜房網?我認為是時機不對。搜 房網開站的時候,入口網站也才剛開始,它幾乎同時和入口網站在爭取流量,因此它不需要透過入口網站才能出現。如果錯過那個時間點,在此刻入口網站已經搶去 了大部分的眼球。
新服務不是沒有機會,但第一個問題是人要從哪裡來,最後只好先投靠入口網站,去下廣告、買流量,在創業過程還沒完成前,造就的都是入口網站。譬如 一○四人力銀行、ezTravel、博客來網路書店起家都比入口網站的興起早,博客來流量雖然不能跟入口網站比,但其「自主流量」構成主要生意的訂單七 成,這是新網站最難做到的。
規模疑慮
說台灣太小,多半是一種想像
整體產業發展趨勢,我看其中還有一些精進式創新的可能,如實體企業運用成熟的網路作為服務策力。這部分台灣企業已經開始做,但成效還不大,我的觀 察是因為實體企業吸收網路的知識途徑有限,而且太慢,時常要付出頭破血流的代價,有成果的還不太多。而更深層的原因是,一個社會學習的代價,是一個社會進 步的條件,高品質的大眾傳播媒介,和高速反應社會變動的知識圈、學術界,是進步的關鍵,台灣這個地方弱了。
台灣市場規模小,到底是不是個問題?當然沒有一個市場沒有缺點,台灣的缺點就是小,小的好處是容易開始,缺點是不易放大。
即使是統一超商在許多年以前,大概是營收超過四百億元時,總經理徐重仁還是說重心擺在台灣。現在集團門市數達到四千八百家、總營收已經破千億,足 以容納這樣成長的市場有很小嗎?統一超商也是到了千億以上才覺得台灣太小,跨足海外。那我就要問了,在說台灣太小的人,是因為生意已經做到千億了嗎?是因 為開了四千多家店,然後覺得開店很難嗎? 因此說台灣太小,多半是一種想像,我是不同意這個說法的。如果是一個新進創業者,反正都是要從無到有,投入到一個有發展性的地方是不壞的,譬如中國。但若 是在台灣有些基礎的創業者想要出走,我就會建議不如在台灣做,因為你有一個知識是「最了解台灣」,所以最有可能在這裡把成功模式做出來。
現在我常聽到創投公司在投放資金時,要求網路創業者拿出「China Story」(中國計畫),一開始就建議或要求新創企業要同時做兩岸市場,這其實是一個傷害事業的決定。我當然希望所有創業者可以抗拒這樣的誘惑,也要提 醒所有投資者這是一個毀滅公司的方法,不是創造公司的方法。劈腿不會是開公司的策略,專注才是!
採訪/整理《數位時代》李欣岳、羅之盈
※ 更多精采文章請見6月號《數位時代》網址 http://www.bnext.com.tw/。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