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二五商機 台灣只吃碎屑?


中國進行一場不公平的競爭 十二五商機 台灣只吃碎屑?
 
「十二五規劃短期看似台商有很大機會,長期卻是很大的威脅,」工研院IEK能源研究組組長林志勳憂心地說,台灣企業界從沒有像今年這樣密切關注中國的五年規劃,台商們淘汰的壓力有多大?
 
 
九月十六日上午,台北國際會議中心會議室,擠滿三百多位科技公司主管,專程來聽大陸物聯網論壇,「物聯網可能被納入到中國十二五規劃裡,要提前卡位十二五商機,」一位竹科IC設計公司業務經理Tony,說出在座台商真正的意圖。
 
台灣企業界從來沒有像今年這樣密切關注中國五年規劃,嗅覺靈敏的台商們紛紛透過不同管道,打探將於明年上路的中國十二五規劃政策方向。
 
中國已成為台灣最大的貿易伙伴,再加上兩岸簽訂ECFA,「十二五規劃直接影響到台灣產業佈局,十二五產業規劃方向,背後代表都是幾千億元的商機,」淡大陸研所所長張五岳分析。
九月初,中國公布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,提前揭櫫十二五規劃產業發展主軸,「前三項戰略性新興產業都和低碳經濟有關係,」資策會MIC大陸市場研究中心資深產業顧問兼主任陳子昂指出,這也是台灣未來重點發展的產業。
 
去年,中國就像是一頭飢渴的巨獸,消耗掉全球三分之一鋼鐵、煤炭與棉花,但大陸國內生產總值卻只佔世界八%。
 
在十二五規劃中,已經可以看到中國政府為了解決長期以來產品附加價值低、單位生產效率低落的問題,延續十一五的自主創新方向,加強提升產品的附加價值。
 
加速產業結構調整
 
十二五規劃最重要的基調,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,也就是調結構,這也直接衝擊到台灣產業。「十二五規劃剛好與台灣六大新興產業有很大的競合關係,兩岸同時發展能源與生醫產業,」陳子昂指出。未來五年,大陸產業結構將大幅調整,淘汰落後產能與提升產業附加價值雙管齊下。
 
十二五規劃看似會為台商帶來龐大商機,但深究內容,中國急遽調整產業結構,對台商在大陸的經營造成三大威脅。
 
威脅一:綠色生產標準更高
 
加速推展綠色節能生產,已成為十二五規劃的重要產業政策。不達標,廠商就準備被淘汰關廠。
 
八月份,中國工信部針對淘汰落後產能祭出重手,宣布高污染、高耗能與高排放(溫室氣體)三高產業,共計有十八個行業、兩千多家企業,必須要在九月底前改善完畢,否則一律關廠。
「中國第二波淘汰落後產能名單又要公布,對於沒有綠色生產的廠商殺傷力更大,」台泥發言人黃健強觀察,工信部公告七六二家立窯水泥廠,規定在九月底之前關廠。
 
廠商製程不夠環保,就等著準備被趕出大陸沿海地區。一位在江蘇昆山設廠十多年的化工廠廠長,最近就感受到昆山市政府強烈「關注」,官員頻頻拜訪他,希望他往大西部搬遷,「這裡已經不太歡迎會有汙染的產業了,」頭髮鬢白的他嘆氣地說。
 
兩岸企業除了在產能上的劇烈競爭之外,也在綠色生產上較勁。
 
「沒有做好綠色生產的廠商,在未來五年生存壓力很重,隨時都可被關廠,」台泥(英德)水泥總經理呂克甫指出。
 
威脅二:更精準控制產能
 
在十一五規劃期間,中國政府為了自主創新,鼓勵企業加速擴張,結果造成水泥、汽車產能過剩。
 
十二五規劃將大幅修正產業重複投資的問題,對於習慣衝高產能的台商將造成影響。中國政府針對各項產能調控日趨嚴格,不再盲目招商,避免產能供過於求的問題。
 
展望未來五年,中國政府將以鼓勵企業整併,把原先中小企業,整合成為具備國際競爭力的大企業,減少資源疊床架屋。
 
同時,大陸在審批企業投資設廠趨於嚴格,拉高投資門檻,「只吸引有競爭力的大型企業進駐,沒有競爭力的外資中小企業很難通過審批,」台泥副總經理黃健強預測。
 
以水泥業為例,中國政府就明確指出,不鼓勵新建產能,同時鼓勵既有的水泥廠進行購併整合,成為大型水泥公司,「中國前十大水泥廠必須要佔全國水泥產能三五%,朝向大型化發展,」黃健強分析,中國甚至於規定新建水泥廠必須日產能五千噸、自有資金比率五成以上,中小型的企業只能望之興嘆。
 
威脅三:更不公平的競爭
 
中國推展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,表面上看似商機無限,但仔細分析可發現到,「很多產業領域,台灣看得到吃不到,只能撿大陸企業吃剩的碎屑,」陳子昂分析。
 
中國正進行國進(國營企業)民退(民營企業)與鼓勵企業併購整合,在每一個領域裡都會有幾家的巨人型業者,再藉由自製率的產業保護措施,大陸進行一場不公平競爭,台商很難是陸資企業對手。
 
十二五規劃中,中國更加大力度的朝低碳節能產業發展,對於台灣而言,危機大於機會。
 
「短期看似台商有很大機會,長期卻是很大威脅,」工研院IEK能源研究組組長林志勳憂心地說,台商原本磨刀霍霍的龐大新能源產業系統整合商機,可能最後只是幫大陸業者代工,賺取微薄利潤。

 

早期中國採取「市場換技術」。以二○○五年全力發展的風力發電為例,中國發改委為了要扶植本土企業,訂下七○%風電設備自製率門檻,迫使各國風力發電廠商都必須要與中國企業合資設廠,才能打進中國市場,讓外商吃不到中國風力發電商機,「等到大陸風電產業翅膀硬了,馬上在今年初取消掉自製率規定,回頭揮軍歐美市場,」林志勳強調。五年內,中國風力發電產業從零到全球市佔率二七%,並扶植出全球第三大風電設備商華銳風電科技。
 
台商積極扮演零組件供應角色,很難切入最關鍵的系統整合領域。例如研華幫助大陸風力發電廠規劃系統監控管理,把自家的工業電腦建置在每一座風力發電機內,並在全中國建立起五十多個服務據點。
 
新能源產業涉及到國家能源政策,必須要在地化經營,不同於IT產業強調全球垂直分工,台灣可以扮演全球代工的關鍵角色,中國發展新能源產業,採取一條龍政策,從最上游零組件到系統整合全都包辦。台商必須要與大陸業者緊密合作,才能切入中國市場。
 
中國面臨人民幣升值與工資上漲的壓力,純製造業型態的台商將在未來五年承受更大經營壓力,「如果不轉型,那就等著退出中國市場,」明基友達集團董事長李焜耀強調。
 
作者:江逸之  出處:天下雜誌456期 2010年9月

留言